谭盾:用中国“文化香水”引领世界潮流
许多年后,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和同样来自中国的音乐家谭盾在美国聊天。贝聿铭回忆起1935年18岁的他离开中国的情景,当时母亲送给他一盘唱片《肖邦》和一根竹箫,贝聿铭说,没想到“正是这两件东西成就了我”。
《肖邦》和竹箫代表了贝聿铭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渊源,谭盾对此也深有感悟,同样的,他也是以这样的箫声为序曲开始了他在音乐上的跨文化旅程。
30年来,谭盾的音乐作品就像这古老悠扬的箫声一样,穿越东方的琴瑟琵琶大吕洪钟,越过西洋的交响乐阵,使他成为全球最受人瞩目的音乐家之一。他跨越了历史和文化的障碍,在当代全球音乐多元文化格局中引领一股创新的风。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上,谭盾作曲的奥运会颁奖音乐《金声玉振》被无数次播放,交响乐队、玉磬和来自2400年前曾侯乙的编钟,合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旋律,充满了中国式的华美、浪漫和荣耀。
“中国香水”的味道
1978年,20岁的湖南人谭盾去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时,他用一根扁担挑着一个包袱和一个水桶来到北京。谭盾希望能融入这个世界,甚至将来可以和中央乐团演奏《黄河》、《梁祝》等名曲。但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融于其中,他土得掉渣,被同学称为“湖南地主”。“我所有的观念,我的调调,我脑子想的东西都太土,”谭盾说。
谭盾决定回到自己的文化根基楚文化。大二暑假,他在学校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离骚》,在这部作品中,谭盾把中国传统乐器板鼓和箫融入交响乐,尽管因为其前卫的音响和技术引起争议,但还是引起同学和音乐界对他的关注,也让他获得学校作曲比赛的第一名。
从此,谭盾一发不可收拾,从《离骚》、《风雅颂》(1983)、《九歌》(1989),《天·地·人》(1997),《茶》(2008),以及有机音乐《陶乐》、《水乐》、《纸乐》无不透露着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音乐的痕迹。
在融合和引领之间,谭盾选择了引领。如果谭盾拘泥于纯粹的西方音乐和作曲风格,他无非是重复一种关于作曲的技艺。既然现代文化是一个多元结构,谭盾以中国的风水、易经、禅宗和楚辞作为作品的思想渊源,它的瑰丽和神秘更加吸引东西方的听众。
谭盾将他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气息称为 “文化香水”。谭盾说:“因为我涂了很多的香水,中国文化的香水,当你用的这瓶香水做得好的话,就会引领市场的潮流,引领东西方的潮流,引领国家的潮流”。
在西方古典音乐领域,由巴赫、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等倾尽天才所创造的艺术高峰至今无人能及,亦如宋人欧苏所见的李杜诗篇,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作曲技艺炉火纯青的法国人拉威尔(1875~1937)所呈现的乐章,也只能被称为“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谭盾说:“我觉得,融到西方里去,往往比引领西方和世界的潮流更难。我觉得我们的学习目的一定不是融汇,不是同流,而一定是引领潮流,中国的方向是把世界引领到一个和平、谐和、美好的潮流里面。”
中国文化的香水气息成为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们在全球艺术市场成功的重要因素。把中国元素挥洒得淋漓尽致的艺术家不止谭盾,还有蔡国强的火药,张艺谋的中国红和贝聿铭的乌瓦白墙,更早的还有赵无极画作中隐约可见的金石和水墨痕迹。
而谭盾的融合之道,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作曲奖的获奖感言上得到了最准确的阐释。
“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
谭盾说,获奖“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
艺术制度的参与者
谭盾是SONY唱片公司专属艺术家,他的乐谱由美国G.Schirmer出版公司出版,其指挥及演出活动由美国哥伦比亚艺术经纪公司(DAMI)代理。
相对于那些标新立异的现代艺术家,谭表现出中国人的理性和圆融,他从来不尝试去挑战既有的国际艺术运营体系。他是全球艺术经济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他热情而小心翼翼地和全球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用文化香水去吸引他们,进而获得市场。
许多华人艺术家对这种商业化的艺术生产不屑一顾,最终只能导致受众对他的艺术一无所知。
陈丹青在回忆1982年刚到美国时的情景时说:“我觉得很失落,猛然发现我什么都不是,整个中国都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艺在西方根本没有位置,人家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文学,还有绘画。”4年后,谭盾到美国时,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仍然仅限于《梁祝》或者《茉莉花》。
谭盾浑身的中国香水吸引了西方众多的艺术机构,林肯中心闻到了,卡内基音乐厅闻到了,诺贝尔奖的评审委员会也闻到了。从1986年出国开始,谭盾几乎和西方最著名的音乐机构都有合作,指挥了全球十大著名乐团。
与世界十大乐团合作几乎是每个音乐家的梦想。无数音乐家希望捕捉机会,能接近世界上十大乐团,接近世界上最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但这实在太难。同时,这些艺术机构也在寻找新鲜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和作曲家。
“实际上所有的乐坛、所有的文化机构,从‘诺贝尔音乐会’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他们就像几十条狗一样,也在寻找香味的来源。我身上就有这种香味,因为它是孔子、庄子、老子赋予给我的。”谭盾说。
谭盾希望全世界的文化机构,跟着他的思想来了解中国,让全世界感受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
寻找中国香水的新意义
就我们普通人的耳朵而言,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的声音,与西安和洛阳郊区农民的仿古青铜器编钟奏出的声音有何不同?或许有人认为2400年前的洪钟大吕的声音绝对美妙,但事实上,相信如果盲听的话,大多数人未必能分辨出来。
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音乐晚会上,谭盾的作品《天·地·人》上演,其中有专门从湖北博物馆录制的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成为一段佳话。2008年,这古老而美妙的声音被用于奥运颁奖音乐,显得庄严而华美。
关于编钟声音的故事不断地被细节化,并且被媒体广为传播。显然,相对于难以用语言来描摹的声音,故事的传播更为便捷。在这些故事里,声音和音乐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古老的编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声音再次响起。
21世纪是个意义匮乏的世纪,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不断寻找和赋予意义。由于现代社会取消了永恒的本质,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这一点上,谭盾所作的所有创新,本质上是给声音赋予意义,让听众在意义的范畴去自由思考,由听众在这个范畴和维度上完成二次创作。
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复杂到无数现代艺术家穷其毕生精力去探索追寻。谭盾的成功在于,他不断地用中国元素去赋予那些物理学上的振动波以新的意义。
谭盾被视为机遇音乐家约翰·凯奇的追随者,他的著名作品《4分33秒》曾经让观众在音乐厅枯坐4分33秒,引起音乐界巨大争议。谭盾将其发挥到另一极致,创作出有机音乐。在2007年诺贝尔音乐会上,谭盾演出他的《纸乐》,演出中,看似普通的纸张成了最主要的“乐器”,通过摩擦、摇摆、震动、撕碎、拍打、捏弄、挥舞、弹拨、旋转等,不同类型的纸发出各种声响。随后又创作了《陶乐》、《水乐》等作品。
谭盾与媒体和公众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不像某些艺术家特立独行或者漠视公众。尽管有艺术机构的支持,他的作品仍然需要听众用掌声和眼球来买单,在这个意义芜杂、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的掌声何其吝啬。
谭盾从未挑衅和鄙视公众在意义上的困窘或者对于音乐的无知,他谦逊儒雅,慢慢地表达自己关于音乐的思考。他从未将这些想法强加于你,而是用文化香水引领你,从这个向度、路径、出口去思考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