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行军: 动态竞争策略的典型样本
郝亚洲 资深媒体人 [2019年4月刊总第132期]
小米本身复杂、动态的商业模式,或许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小米的变化并非完全基于组织规模成长的必要性,亦和其所处的竞争环境息息相关。或者说,手机市场格局的巨变和竞争对手的策略演变,是小米进行数次组织架构变革极为重要的原因。
小米自2018年7月9日上市以来,已经进行了5次组织架构调整。其内容从整体到局部,涉及组织结构优化、技术、互联网、国际化、层级化等方方面面,且调整步伐越来越快。
在一段时间内,小米在手机业务方面推出了红米品牌,又相继推出了手机周边产品、生活消费产品、线下实体店等。彼时,看似背离“手机”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布局,曾使小米备受争议。从传统偏静态的竞争理论来看,很难解释小米的举动。但实际上,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概念浓厚、扁平化管理著称的公司,它本身具备某种灵活变通性,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快速作出反应。例如,在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环境改变时,小米升级了原本的性价比策略,开拓了海外国际业务;在小米手机业务竞争壁垒不够明显时,小米及时打造小米生态链。因此,用“动态竞争”策略可能更适合分析小米。
而小米本身复杂、动态的商业模式,或许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陈明哲是动态竞争理论创始人、全球著名企业策略专家。他认为,组织结构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与冲击。外部环境是企业有效响应竞争的驱动因素之一。
而“动态竞争”是管理学界的著名理论,是策略管理的三大研究主轴之一。其观点强调竞争者本身的你来我往,一波一波的攻击与反击是竞争的基石。即,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动态的眼光,随时关注对手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回击,通过持续创新来应对竞争。
我们在研究小米的组织结构演变历程时,刻意打破了时间轴。虽然会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特点上,显得不是分外清晰,但以调整的特点为维度,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数次结构调整而形成的小米经营策略的整体性呈现出来。
重新定义“性价比”
陈明哲教授在西方讲授竞争与战略课程时,常常将小米当作典范案例。
在他的定义中,小米的“性价比”战略绝不是简单的低价高配,而是低成本、差异化的合二为一。“性价比”所指的并不只是高配,更多的是品质与功能的优胜。这一点,与小米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同时,追求极致品质与体验不谋而合。而这个意义上的“性价比”,亦是小米转型的本质:重新定义“性价比”。
截至目前,小米的主要营收来源仍是硬件手机业务。因为这样,小米屡次被质疑是一家硬件公司,而不是一家高科技互联网公司。
实际上,从小米手机诞生之初,性价比便是其明显标签。且正是性价比这一核心战略使得小米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2011年,国内的安卓手机市场尚被“中华酷联”占据。彼时,OPPO、VIVO尚处于起步阶段。极致性价比的互联网手机概念,加上独特的饥饿营销方式,小米手机成为这一行业的“鲶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
但是,在2019年小米9的发布会上,小米的雷军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款3000元内的小米旗舰手机了。”因此,外界猜测小米可能将要放弃以往一直坚持的性价比策略。但是,在发布会上,雷军表示:“作为一家创业、创新公司,小米将永远坚持性价比策略。”
于是,小米一方面将红米品牌改名为Redmi,继续承担小米手机业务在中低端市场的极致低价高配策略,另一方面,便是将“性价比”升级,将原本针对低端市场的性价比策略向高端市场转移。毕竟小米手机如今的竞争对手华为、OPPO、VIVO手机的高端产品线均已经达到三四千元。
这一战略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源自“性价比”光环的退却。
陈明哲教授对此的看法是:对于小米来说,原来的“一”已经发生质变,因此,小米需要寻求新的结构来适配自己的“一”,借此投放高品质的差异化产品。明确自身的“一”,实际上是在变与不变上,达成一种平衡:变,体现于随消费者的心而不断调整(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提高,性价比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会逐渐缩小);不变,体现于小米对于自身主打产品和产业的坚定与坚持。
201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雷军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说:“2014年,小米售出6112万台手机,较上年增长227%。在智能手机行业里,我们已成为国内市场份额领先的公司”。此时,小米手机已经从一个行业的追赶者变成了被追赶者。
虽然“性价比”策略曾在短时间内将小米送上了行业的巅峰位置,但小米的幸运在于这一策略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小米手机的成功吸引了华为等行业竞争者的模仿。例如,华为旗下的荣耀品牌就是用来对标小米,专攻互联网打法的。彼时,金立、OPPO均有消息传闻说,想要创立互联网手机品牌。在华为荣耀手机双十一的市场份额上追上小米时,小米的性价比光环开始减弱。另一方面,雷军在发布会上说:“曾看到某友商的培训资料,说小米手机这么好为什么便宜,人家标准答案是一分钱一分货。”深耕线下的OPPO、VIVO打出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概念。与此同时,随着用户消费水平上升,品质的需求早已高过单纯的价格竞争。
竞争对手的改变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变化。陈明哲认为,从以往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发展,从以往的尽可能低价提供最全面增值卖点,并提供破坏式创新的差异化功能向主打高品质、差异化的竞争转变。以OPPO、VIVO为例,大家都开始在品质、外观设计以及竞争行动上有意凸显自身高端形象,提升自身的定价。
但是,对小米手机而言,在性价比的角度打了一场漂亮仗后,似乎缺席了“高端机”市场。
事实上,小米手机进军高端手机市场最好的时机,是它处于巅峰时期的2014年。就在竞争对手忙于向中高端机型发起冲击的时间节点,小米正忙于生态链布局。虽然生态链前景可期,但是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对彼时的小米而言仍是重中之重。

等到2015年,小米开始布局高端手机,推出小米note时,又因为芯片的原因推迟了两个月上市,在价格方面失去优势。此后,小米mix的推出,再次担当小米手机的利器,试图打开高端市场。然而,华为、OPPO、VIVO在技术或线下布局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竞争优势,小米手机以往的性价比战略,不再灵光。加上彼时小米手机在研发上的滞后,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小米手机市场份额下滑。
后来状况有所扭转——小米手机在雷军的亲自带领下实现了反弹,堪称业界奇迹,毕竟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大品牌在被超越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然而,市场份额的提升并没有让小米手机再现往日行业“鲶鱼”的战绩,反而因为出货量大部分是价格较低的红米而备受质疑。
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的变化迫使小米做出改变。
这就是雷军在小米9上的挣扎,雷军曾在微博上说会贵一点,但是碍于米粉对小米手机以往的期待,小米9的价格最终定在了3000元以内。这种犹疑,一方面表明小米手机的确受到过去“性价比”策略的影响,在高端机发力上受到掣肘;另一方面,“最后一款3000元以内的机器”,又表明这是小米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向高端市场进击的必行之路。
互联网营销的热度始终无法弥补手机本身的缺陷,更无法形成智能手机的壁垒。
小米在发生改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型。但实际上,小米“性价比”的本质仍然存在。
从陈明哲教授“动态竞争”的视角来看,性价比在由低到高的跃迁过程中,小米势必会面临来自各个领域的、全然不一样的竞争者与竞争态势,导致外部市场发生质变,另一方面,内部资源的布局与人才的管理模式也会重新建构,因此,小米需要调整自身的组织架构,来回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动。
而这,可能也是小米上市以来频繁调整组织架构的原因。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9年4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感谢您对《中欧商业评论》的支持,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想对文章发表看法,都可以通过微信与编辑互动。
